娱乐

揪出网暴幕后黑手到底有多难?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?

2023-09-12 02:20

揪出网暴幕后黑手到底有多难?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?(5)

据上述短视频平台工作人员介绍,目前很多平台针对网络施暴者和受害者,都推出了相关政策。针对一些被模型判定为不当评论的,平台会采取上线发文警示和正向引导等功能反复提醒用户。限制陌生人每次只能向单个用户发送一条信息,用户回复后,陌生人才能与其临时对话,有效期为24小时,超时后重新申请,尽力拦截不当言论。针对受害者,推出“一键防暴”功能,增加用户举报网暴行为的入口,为用户上线评论、私信权限设置、评论区关键词屏蔽等功能,建设心理团队,主动联系可能存在网暴风险的用户等。

在朱巍看来,虽然平台出台了相关措施,比如“一键防暴”等,实际上就是陌生人无法私信评论,但这管不住陌生人发帖进行网暴。因此,对于如何防暴,平台还应继续探索完善相关功能。

多名受访专家提出,网暴作为一种现象,可能短时间内难以根绝,但可以从技术、教育等方面尽力化解。

“平台对明显诽谤和谣言事件的传播应该负有连带责任。由于侵犯名誉权基本是一个‘告诉才处理’的罪名,所以仅依靠被网暴者的个人诉讼,无法解决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,平台必须承担维护公共空间文明的责任。”曾持说。

2022年11月,中央网信办出台《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》,要求所有互联网平台必须按照“后台实名、前台自愿”原则,对注册用户进行基于移动电话号码、身份证件号码或者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等方式的真实身份信息认证,不得向未认证真实身份信息或者冒用组织机构、他人身份信息的用户提供跟帖评论服务。曾持认为,由此来看,实名制其实已经被实施。如果能够贯彻落实,一旦网暴真的成为犯罪,依照IP地址等刑侦技术手段定位网暴者并非难事。

“网络暴力其实是现实暴力在网络上的变型和延伸。现实中针对个人的言语暴力也比比皆是,但它具备独特的情境,所以传播范围不会太广、不会引发规模效应,当事人也更容易自我消解和相互原谅。除了国家、社会、平台加强管理之外,网络发言者应该清楚这样一件事,即任何一个人的分享都可能被赞扬,也可能被诋毁,但不管得到的反馈是正向或是负向的,都不应对不了解你的人期望过高。”曾持说。

李丹林建议,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媒介环境治理,都要从注重教育灌输培养尊重他人人格尊严的角度出发,同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”等观念,提高人们尤其是未成年人的道德修养、媒介素养。构成网暴环境的言论的发言者,不一定都是怀有恶意,但是由于人们受长期的“正义的暴力”的影响和熏陶,以为具有道德正当性等合理动机,就可以占据道德制高点、口不择言。

他认为,同时也需要提高公众的法治意识,要知道违反伦理道德与违法犯罪之间的界限可能随时被打破。网络社区、现实社会中的公益组织、学校也可以建立专门机制,为网暴受害者提供心理和生活上的帮助。

“网暴者应当负法律责任,但目前可能难在执法层面,互联网都是有记忆能够溯源的,要分清最开始的造谣者和捏造事实的人,转发浏览次数较多的‘帮凶’和不明真相路人等,对于达到处罚标准的,即使人数多,也应让他们受到应有的惩罚。”朱巍说。他建议对网络暴力进行专门立法,包括网络暴力的认定标准,责任主体的划分以及如何处理网暴者等具体化明确化的规定。

“只有真正做到对网暴者‘零容忍’,让其真正受到惩罚,才能推动提升整个社会反网暴意识和维权意识。”朱巍说

上一页12345下一篇
【免责声明】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为网络采集或手工转载稿件,如相关图片、字体、音频、视频等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著作权,请及时与本站联系删除稿件 zaoanwang@qq.com
图文推荐
版权所有@闻讯网